陶瓷裝飾–五彩瓷
?瓷器釉上彩的一種。所謂釉上彩瓷,就是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,再入窯經(jīng)600-900℃溫度烘烤而成的一種瓷器。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種顏色的彩——而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種顏色,多于或少于五種彩的陶瓷,在習慣上也同樣稱之為五彩瓷。五彩瓷在明清兩代得到了發(fā)明和發(fā)展,其配方經(jīng)過不斷的創(chuàng)新,并進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,才出現(xiàn)以紅、黃、綠、藍、黑、紫等為主的彩瓷。
?五彩為明清時期景德鎮(zhèn)窯的新品種,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礎上發(fā)展而來。明代彩料中無藍彩,需用藍色表現(xiàn)之處,皆以青花代之,稱“青花五彩”,成為獨特的時代特征,以嘉靖、萬歷五彩為代表。嘉靖、萬歷朝五彩施彩特點是:大量采用釉上礬紅和釉下青花二彩,釉下青花與釉上多種彩相結(jié)合,多用黑彩或赤褐色線勾描紋樣輪廓,畫面濃重艷麗。清代五彩以康熙朝最負盛名,除常用的紅、綠、黃、褐、紫彩外,還新配制了釉上藍彩取代釉下青花,金彩和黑彩也廣泛應用,使之色彩更為瑰麗多姿、濃艷奪目。康熙五彩除在白瓷地上彩繪外,還在各色顏色釉器及各種瓷地上施彩,使得五彩瓷器別開生面,別具一格:由于康熙時新創(chuàng)了粉彩,五彩歷史久遠,故而康熙五彩又稱為“古彩”。粉彩的特點是色彩綿軟柔和,俗稱“軟彩”;五彩的色澤明亮,所以康熙五彩又稱“硬彩”。?[2]??雍正時期,粉彩盛行,五彩趨于衰落,所見多為小件器,畫意較精細,不似康熙五彩粗獷豪放。乾隆以后則基本上不見單獨的五彩瓷器,而多與粉彩、琺瑯彩等并用。
明代五彩瓷器
? ? ?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這件青花五彩瓷罐(見圖),通高9.9厘米,口徑3.9厘米,底徑4.8厘米;無蓋,口微斂,頸短,豐肩,肩部曲線修飾柔美,矮圈足;釉色白中微閃黃,口、頸、肩、足部分別用筆涂抹一圈釉下青花,腹部繪樹葉、紅花和雙獅。樹葉為釉下青花,采用洗染技法,能分出濃淡。雙獅相向而行,采用釉上紅、綠、黃彩涂繪,活潑可愛,富有情趣。雙獅之間飾兩朵紅花,每層花瓣皆用釉上紅料一筆勾勒而出,局部用同種顏色涂抹,以顯其層次感和厚重感?;ㄖεc葉先用釉上黃彩勾出輪廓,然后用釉上綠彩涂抹。
? ? ? 五彩瓷器分為釉上五彩瓷和青花五彩瓷兩種。五彩瓷并不是一定要有五種彩,施彩多寡,要依據(jù)整體裝飾效果來確定。現(xiàn)掌握的實物資料證明,金代磁州窯系燒造的釉上紅、綠彩瓷器是最早的釉上五彩瓷器。釉上五彩是在已經(jīng)燒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繪畫,再入窯以700℃至800℃爐火燒制而成,工藝簡單。青花五彩瓷燒造工藝相對較復雜,先用青花料在坯上描繪出一定的紋樣,罩上透明釉入窯燒制,再以紅、黃、綠、紫、赭等色彩在已燒成的瓷器上進行描繪,最后再入窯以700℃低溫燒成。目前所見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明宣德時期燒制的,但數(shù)量極少。明嘉靖時期,青花五彩工藝開始流行,至萬歷朝發(fā)展到高峰,器型有盤、碗、罐、蓋盒、尊等。
? ? ? 萬歷時期的五彩瓷器色彩鮮艷,造型多變,頗受世人喜愛,歐洲人、日本人更是對其情有獨鐘。市場上出現(xiàn)的萬歷五彩瓷器數(shù)量較多,但大多數(shù)是仿品,其中有一部分仿品具有相當迷惑性。因此,瓷器收藏愛好者尤其是初涉收藏的朋友應謹慎辨別。
? ? ? 此罐紅、綠、黃等彩穿插映襯,色釉濃艷,效果華麗。所繪枝葉風格滿密,求其形似,頗具意蘊。雙獅在花叢枝葉間嬉戲,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,不失為萬歷時期民窯五彩瓷器的上乘之作。
清代五彩瓷器
? ? ?清代五彩瓷以柔和為貴,透視感較強,繪畫工致精麗,生動傳神,一掃明代嘉靖、萬歷之重色彩而不細究形貌的粗劣畫風,施彩大部分較明代勻薄?;ㄆ繄D案畫面生動逼真,題材豐富多樣,除一般的花卉、山水之外,大量采用以戲曲、小說為題材的人物故事畫。陶瓷精品紋飾多為人物、花卉、山水,用筆精細纖巧,構圖疏朗簡潔,是海內(nèi)外文物愛好者的收藏熱點。?
?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,泛指各種顏色。
? ? ?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,分別代表木、金、火、水、土。同時,分別象征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,蘊涵著五方神力。
? ? ? ?在明清兩代得到發(fā)明和發(fā)展。主色調(diào)有赤、黃、綠、藍、黑、紫。
圖源:故宮博物院官網(wǎng)